送暖、坚守、团圆……记录燕赵大地的温暖与豪情
团圆 辛集:百岁老人幸福年 春联贴起来,灯笼挂起来,辛集市摇头村年味儿十足。 2月7日上午10时30分,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李素台老人家中。 李素台出生于1914年8月26日,今年已经102岁了。她育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大的已经78岁,最小的也已经64岁。如今,这个家庭已是五世同堂,人口达到59人。老人的五个子女都住在摇头村,守着母亲生活。后辈们除了在辛集当地的,还分散在石家庄、北京、西安、大连等地。 见记者到来,靠着红色木柜的李素台赶紧欠了欠身子,热情地打着招呼,“快给客人拿烟,拿花生瓜子。”老人说话声底气十足,笑容展现在满是皱纹的脸上。 “别看我妈岁数大,耳朵有点背,但是特别喜欢跟人聊天。”张太川说,母亲很早就期盼春节的到来,因为春节一到,后辈们从各地赶来,登门拜年的街坊邻居也多。在摇头村,李素台是最年长的一位老人,十分受人尊敬。“我妈不喜欢冷清,越热闹她越高兴。” 张太川排行老五,是李素台四十来岁才生下的儿子,得到老人最多的宠爱。如今,张太川与母亲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虽然哥哥姐姐说好了,平时轮流来我这里照顾母亲,每人一个星期,但是他们经常过来,不管有没有轮到。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庭,一个完整的家,一个有爱的家。”张太川说。 说起长寿的秘诀,李素台的儿女们总结,首先要注意饮食,少吃肉,多吃青菜。其次是多睡觉,但最重要的是不生气。李素台的四儿子张永兴说:“当儿女的,照顾好老人是应有的责任。老人心情好,高兴了,才能过得幸福、活得长久。” 猴年春节,这个五世同堂的家庭有了难得的大团圆机会。张太川说,他们已经计划好,正月初三的时候,来次家庭大聚会。“50多口人,拍张全家福,吃个流水席,让老太太过一个幸福的春节。” 青县:“紫花丁”香老人乐 35盏印有“福”字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老人的欢声笑语不时传来……2月7日9时许,当记者走进青县康复敬老院时,浓浓的年味儿迎面扑来。 温馨的小院里,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院子里晒太阳。73岁的院长周汝珍坐着小板凳儿,认真摆弄着一团已经枯萎的紫色小花儿,面容安详,嘴角不时露出笑意。 “这花叫‘紫花丁’,别看它不起眼,田埂、地头、沟沿里都长,它可是一味‘宝贝’中草药,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热利湿。”周汝珍说,“今年冬天特别冷,许多老人们身上都肿了或者长了白斑。过年了,老人们的身体不能差,我就把这些花用水加热,熬制成紫花丁水,给老人们洗,很管用呢。” 去除杂质、分好剂量、装袋……不到十分钟,周汝珍就把这团散乱无序的紫花丁归置整齐。之后,她起身掸下身上的尘土,走到厨房,熬制紫花丁水。 “紫花丁象征着诚实和生命的顽强,它的花朵看上去小巧、平凡,但对生长它的这片土地却充满热爱。”随行的青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边贵成感慨地说,“周汝珍就是沧州大地上绽放的一株紫花丁,看上去普普通通,却用自己的生命和大爱,温暖着身边所有的人。” 上午11时,用紫花丁水给8位老人清洗完毕,周汝珍又赶紧来到敬老院厨房,与工作人员一起为老人们准备饭菜。 “这几天,我们给47位老人添置了新衣服,让老人们过个快乐幸福的春节。”周汝珍笑呵呵地说,“水果、瓜子、饮料、烟花等年货春节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了。今天我们包了3000多个饺子,蒸了30屉包子、20屉馒头,还给老人们炸鱼、炖排骨、炖鸡,让他们吃得舒舒服服的。” 64岁的李保全老人心疼地告诉记者:“这几天,周院长每天凌晨5点多就起床,直到晚上10点多了还在忙活,夜里她还值班、查房,真替她累得慌!” 今年,是周汝珍陪伴老人们度过的第29个春节。“这么多年了,我早就习惯了这样的过年方式,有老人们在,我有的是力气和精神!”周汝珍说。 邢台:“老师,扎西德勒!” “过年好!” “老师,扎西德勒!” 2月7日是除夕,上午9时,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里渐渐热闹起来。在校读书的17岁藏族学生平措曲登一大早就换上了节日服装,早早来到学校食堂,与来学校一起包饺子的老师们热情地打着招呼,互相问候。 2010年,国家在中东部42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西藏中职班,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作为其中的一所,6年来共培养了西藏自治区那曲、阿里等地的藏族学生294名。今年有43名藏族学生留在学校里过春节。“孩子们远离故土亲人,新春佳节一定不能让孩子们感到孤单。与孩子们一起包饺子过除夕,已成为学校不成文的规矩。”副校长王会芝说,在这里,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做孩子们的父母,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般的幸福和快乐。 和面、调馅、擀皮、捏褶……第一次在邢台过年的藏族学生次旺扎西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早早洗好手,手忙脚乱地在班主任闫永玮的指导下,学包第一个饺子。另一边,调皮的边巴欧珠,个子不高,主意不少,总是趁大家不注意,悄悄把面粉抹到同学的脸上。“在邢台过春节,一样欢乐吉祥,我们体验到的是别样‘团圆’。”许多藏族学生表示。 校总务主任王志一声喊:“饺子出锅喽!”一盘盘个大味美的饺子端上餐桌,孩子们围拢过来,吃起香喷喷的牛肉大葱水饺,品出浓浓的新年味道。 下午的联欢会是上午欢乐的继续。记者看到,藏族班教室里彩绸飘舞,红灯盏盏,一派浓浓的喜庆气氛。帅气的泽巴仁真一首悠扬的《梦中的额吉》引来同学们阵阵掌声。美妙的歌声、欢乐的“锅庄”舞、声情并茂的诗朗诵……一个个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把联欢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歌声、笑声、音乐声……除夕日,邢台现代职业学校教室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一位藏族学生的脸上…… 定州:跟“爱心妈妈”回家过年 2月7日一大早,定州市缔景城小区居民王静便驱车十几公里,赶往大鹿庄乡伯堡村,来接自己的“孩子”——市实验中学初三学生王寒。 王静、王寒,两人姓氏相同,却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2012年,定州市妇联以“情系孤困,延伸母爱”为主题,启动了“爱心妈妈”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王静也报了名。王寒的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家庭经济困难,2014年,王静经市妇联牵线搭桥,成了王寒的“爱心妈妈”。 “看,我们的小王寒更帅了!”一进家门,王寒便成了全家关注的中心。大家围坐在他周围,问长问短,不停地往他手里塞水果或糖果。 “您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了我很大帮助。过年了,我也没有什么礼物送给您。”王寒是学校的体育特长生,此次期末考试,体育成绩年级排名第三,文化成绩班里排名也跃升了20多位。今天,他特意把“优秀特长生”的奖状送给了“爱心妈妈”王静。 “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了!”王静仔细端详了一会儿,随后小心翼翼地把奖状放进了柜子里。 中午,王静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桌子菜,红烧带鱼、梅菜扣肉等好几道都是王寒平时爱吃的。招呼王寒挨着自己坐下,王静略有歉意地说:“平时工作忙,每次来家里,总是带你到饭店吃。今天好好尝尝阿姨的手艺。” “王妈妈!”王寒的性格腼腆,席间欲言又止好几次,终于张口叫出了这个两年来一直默念的称呼。在他的心里,其实早已把王静当成了自己的亲妈妈:家长联系电话,留的是她的电话号码;学校开家长会,总是让她参加;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第一个找“王妈妈”倾诉…… “哎!”王静诧异了一下,随即笑容绽放,答应得非常干脆。 “我以后可以一直这样叫您吗?”“当然可以!”称谓的变化,让王寒感觉和王静更像一家人了。 一家人边吃边聊,其乐融融。 |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燕赵大地,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