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大众娱情

设立艺术发展基金 河北出实招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来源:长城网综合 作者:刘江滢 2016-01-20 08:08:5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河北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设立河北省艺术发展基金、符合条件的地方戏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鼓励和支持濒危剧种进入研究类机构、中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或免学费。

  出实招:河北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设立河北省艺术发展基金

  为戏曲振兴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扶持和资助地方戏曲全方位传承、保护和发展。探索多种形式的扶持戏曲发展基金设立方式,适时设立河北省艺术发展基金,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管理办法,支持艺术创作生产,多渠道引导资金支持戏曲传承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地方戏曲发展专项资金,吸纳优秀戏曲人才进入地方戏曲传习或研究机构。

  建立河北省优秀戏曲剧本共享资源库

  要传承保护京剧以及河北梆子、评剧等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支持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剧种的保护与传承,做好京评梆戏曲名家代表剧目复排工作,实施戏曲像音像集萃计划。

  实施河北省优秀传统剧目剧本编纂和出版工程。实施河北省京评梆等剧种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传承、保护、恢复、汇编、录制京评梆优秀传统剧目和保留剧目,扶持新创剧目、整理改编传统剧目。

  推动戏曲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当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争取每年每村(社区)免费观看一场戏曲演出。

  中职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或免学费

  加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河北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河北中等艺术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全面实行免学费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大中专戏曲职业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加强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确保戏曲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畅通。

  鼓励河北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戏曲职业教育教学,在有条件的艺术教育机构设立技艺指导大师岗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大师工作室。

  各界观点

  将戏曲进校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提出,戏曲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应从儿童、少年抓起。戏曲教育要遵循戏曲艺术规律,要注意目前戏曲教育中表演基本功弱化的趋势。同时培养青少年观众,把戏曲进校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还可派优秀院团进校演出。

  戏曲需扶持更需自力

  戏曲艺术该如何传承和发展,如何让戏曲跟上时代、受观众欢迎。在提倡戏曲进行“播种式”营销培养观众群的同时,还有专家建议,戏曲可否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比如:适当借助影视剧的形式,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创新剧目,融合时代元素等等。笔者认为,如今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借助现代的营销方式开始复苏并逐渐兴盛,戏曲为何不能创新理念来进行推广和普及呢?

  戏曲不仅要“有戏可唱”更应注重传承与发展

  对于传统戏曲,作为国家和政府层面而言,一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予以扶持,对现在的学生加紧开展中国传统戏曲知识教育,让他们知道中国的传统戏剧是“国之精粹”,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扶持优秀戏曲剧本创作,让传统戏剧推陈出新、多出精品,让戏曲“有戏可唱”,也让更多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戏曲的学习、热爱和保护之中;作为电视台、剧院要加大演出频次、加大宣传的力度,网络等新媒体也要重视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进一步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中国传统戏曲被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的群体所接受、所重视,才会让这一艺术形式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并最终走向世界,成为我们民族永远引以为豪的瑰宝。

  相关链接

  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昆曲、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评剧、丝弦、保定老调、哈哈腔、平调落子、唐剧、唐山皮影、安国老调、新颖调、四股弦、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戏、固义傩戏、坝上二人台、海兴南锣等。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之一,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是“山陕梆子”传入河北之后经河北人民培育而形成的。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评剧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

  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从业人员最多、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沿用至今。

  资料图。图片来源网络

  (据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河北共产党员网、人民网等综合)

关键词:艺术,戏曲,传承

责任编辑:白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