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歌剧《江姐》赴空军驻福州部队巡演,阎肃和第五代“江姐”王莉(左二)、伊泓远(右一)、曲丹(左一)一起探讨舞台表演。新华社发
阎肃的名字家喻户晓,作品多,获奖多,精品多。
“人在创作上会有高峰期,之后就会放慢节奏。可阎老不同,每个时期,他都有堪称精品的代表作,甚至越老越红。为什么?”曾有不少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上世纪60年代的《我爱祖国的蓝天》《红梅赞》《绣红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军营男子汉》《敢问路在何方》《长城长》《雾里看花》《万事如意》《变脸》……这些作品足以构成中国音乐史册的华美乐章。
“千万不要指望‘一锄头挖出个金娃娃’。要学会‘扎猛子’,不能浮在面上,要往根上去,这样才会开花结果。”质朴生动的话语道出了阎肃60多年来文艺创作的心得。一路走来,他将自己的创作之根深扎基层、深扎生活、深扎传统,成为艺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为了那些可爱的兵娃子,他不愿变老
“我爸忙,真忙!”儿子阎宇是在沈阳姥姥家长大的,四岁前阎宇只见过父亲两面,一次是阎宇出生的时候,一次是阎肃到沈阳出差。回到北京后,阎宇见到父亲的机会也很少,他笑称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阎肃真的很忙。凡是有下基层的演出、采风活动,他都会第一个报名参加。
“您这么大岁数就别去了。”空政文工团业务处副处长刘克强总是这样劝阎肃。但他哈哈一笑:“我腿不太好,蹲不下,你们安排房间的时候,给我安排个有坐便的就行了。”
每年春节过后,空政文工团的创作人员都要下部队采风,阎肃没落下过一次,一待就是10多天,他最喜欢和战士们聊天,听战士们的声音。
央视军事频道《军营大拜年》节目记录下这样的画面——
2011年,81岁的阎肃在新兵连和战士们一起包饺子,他清唱《红梅赞》,感动得战士们眼中含泪。
2014年,阎肃走进南空航空兵某师,为基层官兵送去问候和祝福,暖了兵心,鼓了士气。
阎肃对兵营的挚爱源于当年一次刻骨铭心的采风。1964年,他为创作歌剧《雪域风云》去西藏体验生活。五道梁、唐古拉,海拔越走越高,气温越降越低,道路越走越险。
那是12月中旬,奇冷无比,零下45摄氏度的低温,几乎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没有高压锅,烧的水听着咕噜噜响就是不烫手,馒头蒸出来里面是面粉,外面是浆糊。晚上住在兵站里,没有驱寒设备,只好下面垫着4床军被、上面盖着5床军被睡,可还感觉像是光着身子躺在雪地里一样。
第二天一早,一名小战士端来一盆洗脸的温水。阎肃随口问:“你来多久了?”“两年。”阎肃惊呆了。因为高原反应,小战士嘴唇发紫,还得了雪盲症。这样的士兵在兵站举目皆是,却没有一个人信念动摇。良久无语,阎肃蓦地给战士敬了个军礼:“你是大英雄!真英雄!”对基层官兵的敬意溢满了阎肃的心房。
60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边防哨所,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声。看着战士们灿烂的笑容和含着热泪的双眼,他会跟着笑,跟着哭。他常说,这群可爱的兵娃子既是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他甘愿一辈子服务的亲人。为了他们,他不愿变老。
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我爱祖国的蓝天》是阎肃的“兵歌”成名作。短短几行,写尽了飞行时的英姿与潇洒,写尽了空军指战员的信念与豪情。
阎肃的作品大多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情到浓时,自然流露,毫无矫饰。
1959年,阎肃被安排到广东佛山空军某部体验生活,那时他的主要任务是擦飞机。时间一长,他跟机械师、机械员、无线电员、飞行员全交上了朋友。一个傍晚,放飞训练的战机陆续归航,只有他所在机务小组的飞机迟迟未归,全组人眼巴巴地望着晚霞尽头的那片天,没人走动和说话。看着战友们那渴盼的眼神,阎肃心中一动:我们的心都在天上,我们都爱这蓝天。他心中的情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口,很快,便创作出了《我爱祖国的蓝天》。
一次,阎肃到沈空航空兵某师采风,战士们跟他掏心窝子:“常常觉得憋屈。”原来,当时社会上常把当兵的叫作“傻大兵”。阎肃决定写一首歌,给大家“鼓鼓劲”。
“真正的标准男子汉大多军营成长,不信你看世界的名人好多穿过军装。天高地广经受些风浪,我们百炼成钢,因为人民理解我们心头充满阳光……”
散发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蓬勃朝气,《军营男子汉》从阎肃笔下流出。经作曲家姜春阳谱曲,这首歌就像长了翅膀,没多久就飞遍了全军,座座军营回荡着《军营男子汉》的嘹亮歌声。
“部队文化怎样才能让年轻人主动吸收、接纳、传播?除了展示军人的吃苦耐劳,还应该把他们的帅气、青春、时尚表现出来。”阎肃说,一个艺术家需要童心和激情,应该从生活中汲取新鲜元素,否则就会落在时代后面,作品就没有生命力。
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一提到阎肃,连说了几个“佩服”。2008年,舒楠担任一部电视剧的配乐和主题歌作曲,电视剧导演对谱曲要求很高,既要时尚又要有地方特色。舒楠压力大极了,但无计可施。求助阎老,他马上帮舒楠找到了思路,“为什么不把它写成周杰伦式的说唱音乐?”按照这个思路,舒楠在整个音乐中加了16个小节的说唱,出来效果非常的好。
耄耋之年的阎肃常常笑称自己是“80后”,生活中的他也确如“80后”年轻人一样,热情拥抱新事物。他自称是李宇春的粉丝“老玉米”,在《江南style》《小苹果》火起来之前他就推荐同事关注。他喜欢和80后、90后年轻人聊天,有士兵演“B-BOX”,他懂,哈哈大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
说到自己的优点,阎肃唯一承认的就是“勤奋”。妻子李文辉说:“老阎的驼背就是证明。我看过他中学时的照片,身板挺直的。30岁前,老阎连一个休息日都没有,常常是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看一天。”
阎肃的家中有整整一面墙的书架,全部塞得满满当当。易卜生的戏剧,“李杜”的诗选,托尔斯泰的小说,甚至民国时期的“三六九画报”……“万卷藏书”是阎肃最为得意的财富。
除了看书,他还爱看报。年轻时在图书馆看,后来就在家里看。他家订了十几份报纸,报箱比别人家的大一倍。出差回来,家里报纸攒成山,他“点灯熬油”也要看完。
看戏是阎肃的另一爱好。年轻时,他一到休息日就往戏园子跑,京剧、昆曲、川剧、清音、越剧、单双簧、评弹、梆子……哪个剧种有什么绝活,有什么精彩段落,他如数家珍。
“看什么都有劲儿”让阎肃成了名副其实的“杂家”“大家”。作家协会会员、音乐家协会会员、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曲艺家协会会员、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他忙得不亦乐乎;民族歌剧、流行歌曲、舞台表演、电视晚会,他“跨界”创作,游刃有余。
在阎肃的创作源泉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汪深邃的清泉。他爱看唐诗宋词、古典散文,直到病重,他一直惦念着让外孙和外孙女一天背一首唐诗,一天写一篇毛笔字。阎宇说,几十年来,熟背唐诗宋词几乎就是家训。
“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这首《前门情思大碗茶》是老舍“教”的。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这首《长城长》是受了李贺、王昌龄的启发。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首《雾里看花》是从川剧《水漫金山》中找到的灵感。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首《唱脸谱》是逛戏园子的“副产品”。
谈起自己的作品,阎肃总是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