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经济快讯

辛集市东张口村:种梨三十年 品出新滋味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王峻峰 2015-09-07 08:29:2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8月30日,卖掉最后一批鲜梨,王强国可以喘口气了。摘梨、卖梨,他已经忙活了近两个月。“我家有5亩梨树,今年净收入2万多元。”尽管市场行情不如往年,但王强国对收成还算满意。

  王强国是辛集市田家庄乡东张口村的一名普通梨农。东张口是我省首批果品增收示范村和优新品种梨果基地,全村930户几乎家家种梨树,梨树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去年,全村果品收入超过7500万元。

  “这些年,刘书记领着大伙种梨树,俺们村才从穷村变成了富村。”家里种着梨树而且开着果品收购站的村民王件说。王件称的刘书记,就是东张口村党支部书记刘恒春。

  1986年10月,34岁的刘恒春就任东张口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东张口又穷又乱,有个说法叫“三多”、“三少”:沙土地多、玩钱的多、光棍多;机井少、钱少、新房少。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作为村干部,一定要知道老百姓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想致富、缺门路、盼服务。”上任伊始,刘恒春就着手谋划致富路子。当时,果树的效益要高出粮棉5倍。最终,村里确定了“梨果富民兴村”的发展路子。

  平地治沙,打井造田,栽种树苗,到1995年,全村种植梨树6000亩,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一跃成为全市有名的富裕村。

  顺风顺水的东张口梨果产业,在1996年遭遇打击。那一年,市场不景气,梨农叫苦连天。“外地已经出现砍树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保住这些‘摇钱树’。”刘恒春心急如焚。

  “梨农砍一棵树,咱村班子就不称职。”刘恒春决定领着梨农代表出去看看,了解市场行情,探究问题根源。他们跑省会,赴山东,到河南,四处走访后才知道,梨的品质已跟不上市场需求。此前,东张口村产的大多是鸭梨和雪梨,必须引进新品种。专家建议,黄冠梨可作为首选。

  一场“人换思想树换头,调整结构促增收”的梨树嫁接行动在东张口展开。可任凭怎么宣传,多数村民还是观望不行动。“老百姓过河,干部先蹚水!”村里党员干部开始带头嫁接,让村民见到效益后再跟着搞。村委会副主任杨大计当时是嫁接最多的,总共有6亩。

  1999年,杨大计的6亩黄冠梨挂果了,价格每公斤四元以上,而一般的鸭梨、雪梨只能卖几毛钱。梨农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2005年,全村6000亩梨树基本嫁接完毕,包括黄冠、大果水晶、黄金、绿宝石等近十个品种。截至目前,全村优新梨果已达7500亩。

  这些年,东张口还相继成立了鸿昌果品专业合作社、天恒果品公司、瑞丰果业协会,发展起1个包装厂、3个果袋厂、56个果品站、16座冷库,基本形成了果品生产、销售、贮藏、包装、运输一条龙产业链。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12950元。

  在发展梨果产业的同时,村干部又在思考一个新问题:如何让果农由半年闲到四季有活干、天天有收入。经过考察,他们选定了食用菌种植。“种植食用菌需要用碎木屑做菌棒,修剪梨树产生的树枝正好能废物利用。”2006年,东张口建起110个平菇大棚,年增收220万元。去年起,该村又利用林下地建设香菇生产基地,现已发展到170亩。“同样是种梨,我们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能不断品出新的滋味。”刘恒春说。

关键词:种梨,辛集,东张口村

责任编辑:纪丽娜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