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国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78年前,面对劫难中的国家,无数的中国人走上抗战一线,他们浴血奋战,守卫着自己的这块土地。 70年多年风雨沧桑,老兵逐渐老去。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幸存抗战老兵人数约为两万人,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而据安徽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统计,安徽省内幸存在世的抗战老兵估计超过千人,最小的85岁,他们的平均年龄92岁以上,年纪最大的已经105岁。 一个多月来,记者辗转安徽境内,试图用镜头记录部分抗战老兵的生活现状。记者掌握的老兵名单中,有的人在十几天前去世,有的人在一个月前去世,也许再过一段时间,这二十多名老兵也将逐渐离开我们。 老兵是新中国伟业的基石,或许历史的沧桑会湮没他们的名字,但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值得尊敬。
贾成功,89岁,安徽合肥人。 贾成功18岁从安徽金寨当兵,黄埔军校第21期毕业。抗战胜利后在广东起义。只有一个女儿,老伴5年前去世,平时只有一个人在家,曾经煤气中毒,记忆力衰退。在孩子们上班去后,贾老一个人独守在家。
经历了文革后,所有的照片和物件都已经损毁,仅有的战争记忆只能从这本通讯录中寻找。
陆瑞庭,95岁,安徽凤阳人。 陆瑞庭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到上海念书。1937年抗战爆发后,平津、上海相继沦陷。1937年11月,第五战区的第十一集团军招收学生兵。陆瑞庭报名,入伍时才16岁。入伍后被编成了一个150人左右的队伍,在寿县训练,之后又被编入到河南潢川一支抗敌青年队伍继续受训,1个月后就被分到各地开展抗日宣传,陆瑞庭分到曹家庵。淮南煤矿沦陷后,陆瑞庭回到河南后流亡武汉。1940年,考取了浙江大学。1944年大学毕业那年,回到前线宣传抗战。建国后因为专业技术特长调到安徽省农科院工作,一直到退休。
陆瑞庭老人至今还保存着1941年的学生证。
江寿石,88岁,湖南长沙人。 江寿石在学校读书时考上黄埔军校,21期。16兵团,1949年起义。目前和老伴在一起安度晚年。
这是江寿石仅有的老照片,于1949年起义后拍摄。江寿石说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过去的很多事情都想不起来了。
焦玉庭,96岁,安徽合肥人。 1938年当兵,进入县黄埔七分校军官训练班学习两年,黄埔17期。后进入16军第1预备师第1团第5连第1排少尉排长。1940年在陕西禹门口守黄河,不让日军向西进攻。焦玉庭打了很多次战斗,有一次日军利用飞机大炮做掩护,乘坐羊皮筏子强渡黄河,被他们打退,战争非常激烈,第1团团长负伤,第3团团长牺牲,焦玉庭曾经做过营长。抗战胜利后到云南地方工作,不久回到老家种田,一直到现在。
焦玉庭原来住在城郊的农村,现在住在儿子的房子里,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拆迁,得到安置。这张老照片是焦玉庭老人当兵时拍摄,已经70多年。
吴义胜,安徽肥东人,99岁。 吴义胜1935年毕业于合肥六中高中部,考取黄埔军校南京本校,学习三年。毕业后分在炮二旅十八团一营第二连,先后任连副、连长、副营长。参加了武汉会战,当时任连副。后先后考上英国高级军官学校和美国高级参谋指挥学院。1949年回国在重庆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军事学院研究员,教员。转业后在合肥爱卫会任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退休 。
吴义胜听力不是很好,孩子们不在家,他从不外出。这是吴老保留的最老的一张图片,那时他已经回到地方工作。
姚放,93岁,安徽巢湖人。 姚放小时候在黄鹿小学上学,抗战爆发后流亡到安庆,得到张治中的照顾,不久后到湖南武冈参加黄埔军校19期学习,日本人进入长沙后,自己作为预备军开赴前线站岗放哨,抗战胜利后转到成都黄埔军校分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在一个同学建议下回到家乡,后到河南考入中原大学,毕业后在河南进入地方工作。
曾经做过新华社记者的姚老住在巢湖边的一间三间老式平瓦房里,退休后依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读书看报也是必做的事情。这张照片是老人从原来的学校档案里翻拍下来的,这也是他仅有的一张老照片,他原名叫姚鐄。
高用汉,97岁,安徽巢湖人。 早期在安徽黄洛师范读书,抗战爆后,1938年前往湖南投靠张治中,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在重庆第二军第九师当排长。抗战胜利后回南京,抗战后军政部改为国防部,在兵役局任原职,中校军衔。后在成都起义,编入随营军校60军,后改为西南军政大学,1951年复员,做教师到1979年退休。
高用汉有好几个儿子,现在和第三个儿子住在一起,和老伴安享晚年。这是老人的起义证明证书,是1970年补发,这也是他的身份证明。
黄月仪,90岁,安徽巢湖人。 19岁被抓壮丁当兵,第七军173师517团1营1连二等兵,驻守河南。在河南油坊店阻击日本军队,自己战友牺牲了100多人,一颗炮弹曾落在自己面前,没有爆炸。自己现场目睹着一个老乡在战场上中弹身亡。抗战胜利后,就离开部队返回家中务农,娶妻生子。目前两个孩子都在外打工,自己和老伴在家自己照顾自己。
黄月仪生活条件很差,行动已经不方便,但每天和老伴守在房子里,自己照顾自己。因为老人是抗战胜利后自己回家,什么也没有带,甚至连证明他当过兵的东西都没有。现在家里生活艰苦,仅有的一颗白菜已经发霉。
邵经斗,101岁,安徽省涡阳县人。 邵经斗19岁去连云港当兵。后到郑州32军142师425团2营5连2排。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中午,随部队从汤阳调到石家庄东北的沧州抗战。 1937年冬,又调往石家庄蒲涛河,和日本人打仗,1938年调往台儿庄,参加血战台儿庄战役。1938年7月,调往湖北河南交界的桐柏县天河口与日本人作战,后参加了武汉会战。1949年淮海战役时起义,随后回家种田。
邵经斗家经济十分艰难,但老人很乐观。这是老人唯一的一枚勋章,也是后来补发。
蒋庆林,93岁,安徽省涡阳县蒋大庄。 1941年参加临泉抗日干部训练团,该校后改为黄埔军校第八分校,毕业后进入 97军33师99团3营迫击炮连。1942年调到铁路东(灵璧县境内)开辟抗日新战线,随部队与日本军队发生遭遇战,自己一百多战友牺牲。抗战胜利后不久,返回家中。
蒋庆林腿多年前摔断,目前坐轮椅。为了防止给自己带来麻烦,蒋庆林所有的照片和资料都在文革时销毁了。拐杖现在是他生活的依靠。
王启超,96岁,安徽省舒城县万佛湖镇。 19岁,中学毕业后参军。当年11月就上了战场。在抗日战场上,他与日本侵略者大小交战了百余次,右腿被子弹贯穿,先后4次闯过鬼门关。后来,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招考,他被录取前往西安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学习,成为第17期学员。1942年7月,毕业后担任见习排长,再次踏上抗日长长。在武汉与日本鬼子的战斗中,全团2000多名战友,最后只幸存几十人,他是连队唯一的幸存者。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启超和战友们在营地点起篝火,兴奋得一夜未眠。1950年元月,王启超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安徽省舒城县万佛湖镇,从此开始过着平静的生活。目前,王启超老人已四世同堂,老伴张道芳今年也96岁高龄。
老人现在和老伴相依为命。他的房子有百余年时间了,十分简陋,还经常漏雨。老人至今保留着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为此曾经小心翼翼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