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之困,促政商关系之变(干部状态新观察)
招商变奏三部曲 地方发展经济,离不开项目建设,而招商引资是项目建设的抓手,甚至被称为“生命线”。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招商引资在地方工作中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人力物力大量投入,优惠政策竞相推出。然而,种种失范和乱象也随之出现,负责这方面工作的干部既感疲惫又觉困惑。当前,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作风建设,都对招商引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推崇的,现在有的要扬弃;过去能做的,现在有的要禁止;过去管用的,现在有的已经失效。 对地方干部来说,之前存在的招商引资之困、正在发生的招商引资之变,都会带来许多思考与启示。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重构新型的、良性的政商关系。如何让权力之手不再乱伸,让市场之手更多发挥作用?怎样让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既不“勾肩搭背”又不“背对背”?本版约请了地方干部、企业家和专家,共论政商关系的“正道”。 ——编 者 【讲述】 上海静安区街道干部: 不招商,反倒跟企业更近了 本报记者 郝 洪 “过去,招商引资是街道工作重头戏,大家发愁的是到哪‘找钱’;街道取消招商引资后,区级财政全额保障街道经费支出,大家操心的是如何‘花钱’。”谈起街道工作重心的转移,陈雁坦言,“找钱”不易,“花钱”更难。 陈雁是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党委副书记,分管党建和企业服务等工作。在街道干了20多年的她,见证了街道工作重心的逐步转移。 早年,招商引资是街道工作硬性考核指标之一,若是没完成,一年的工作可能会“一票否决”。街道通过招商引资会有“机动”经费,街道干部也能从中获得一定奖励。 “街道招商投入不小,企业税收占全区比例却不大,还牵扯了干部大量精力,导致很多基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真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陈雁说。 2007年,静安区率先在全市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江宁街道原来的经济科、招商服务中心逐步取消,街道经费由区政府全额保障。取消招商引资职能背后,是街道体制机制的大调整。 “以前,街道部门设置与上级简单对应,结果,科室划分过细、职能重复交叉。”陈雁说,“街道科室精简后,由注重‘向上对口’转变为注重‘向下对应’。” 职能改革后,管理、服务社区成了街道干部的核心工作,辖区内企业是绕不过的服务对象。由街道直接联系的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位置分散,如何做好服务? 每年年底之前,陈雁都要仔细列出来年的工作计划,盘算明年的开销,将预算报区里审批。这些项目立足于搭建与企业的交流平台,为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不招商,反倒跟企业更近了。” “这些项目事先要经过深入调研,事后还要经得起审核检验。”陈雁说,“街道取消招商引资工作,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事就和自己没关系了,恰恰相反,创新社会治理的改革为街道减负、赋权、增能,就是希望街道在社会治理上担负起更多职责。” 前不久,街道的服务专员在走访一家公司时发现,该大楼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企业沟通后,街道联系了派出所民警等相关人员,花了一整天时间,将大楼检查了一遍,列出详细的整改措施。 还有一次,辖区有家企业反映公司大楼前有社会车辆乱停乱放,企业投诉相关部门,却发现这里属两区交界处,属于“两不管”地带。企业向江宁路街道求助,街道服务企业办公室协同相关部门加装了停车障碍装置,违章停车现象就此杜绝。 “街道就像是社区中心医院,街道干部好比是服务社区居民、机构、企业的‘全科医生’,直面基层矛盾,回应百姓诉求。”陈雁说。 辽宁某县招商局局长: 招商还得搞,思路该换了 本报记者 刘洪超 今年42岁的陈嘉是辽宁某县的招商局局长,在做招商工作的6年时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就连快捷酒店也早把我的会员卡升级为钻石级了”。由于常年在外出差,家里人对他也有些不满,他说,“没办法,招商的成果与考核任用紧密联系,市里搞评比,区里领导重视,这让你很难停下脚步。” 谈到招商难,陈嘉有不少经历,“我们这边的软环境建设确实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譬如,我到广州参加一个招商推介会,一个房地产老总一看我们的材料,立马就退了回来。”事后打听到了缘由:原来老总的朋友曾经在陈嘉所在的区投过资,却因为土地没有合法指标及农民的拆迁款不到位导致工程无法开工。“当时我们确实帮着协调过,但简单一个手续,有些办事员会让你跑上十几趟,干等好几天也不给办。”陈嘉有些无奈。 “现如今招商和大学生找工作差不多。在深圳一家企业,包括我在内来了5个省市的招商局局长,结果企业直接搞了一个现场问答会。”陈嘉说,他们局每年接洽的项目有100多个,但真正能落实的不到10个。 陈嘉还说,招商人员素质低下也是导致招商困难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实行人海战术。我们也聘请过几个招商专员,他们为了拿到奖励,常常夸下海口,还冒充区里领导跟对方洽谈项目,露馅后企业直接把我们拉进了‘黑名单’。” 除此之外,陈嘉坦言,现在媒体发达,形成负面形象会让招商难上加难。譬如年初媒体报道的一则案例:在东北某县,政府花力气从河北招来一家葡萄酒厂,当初承诺提供充足的原料,结果人家投资了六七千万,却被告知当地并不适宜种植葡萄,这家酒厂的设备至今还闲置着。这件事成了这个县的污点,挥之不去,至今还影响着后续招商。 “我们对企业的主动甄别筛选也导致招商范围缩小。有些企业来投资其实是为了圈地,打着建设孵化基地的旗号,到头来都搞成了房地产。现在我们在与企业谈合作,都会把建设目的写入合同,这也让不少企业打了退堂鼓。”他说,“有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倒是主动来和我们谈,但是国家这么重视环保,这些项目不能落地,让我们丢了很大一块。” 今后招商怎么搞?陈嘉说:“之前我们的招商经费还是比较充足的,有时候在推介会上一次都要花上几十万元,到港澳台及国外招商都是常事。但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我们的招商经费大幅减少,请客商吃饭都要精打细算,那些要价高的推介会更是无法承担,这也让我们接触企业的机会少了许多。今后招商肯定还得搞,但肯定也要换换思路、改改方式了。” 投资西部的某企业家: 百万项目打水漂 吃了闷亏要撤资 本报记者 张 文 临离开时,张华成最后望了一眼搬迁一空的厂房:“可惜了,百万元就这样打了水漂。” 两年前,跟西部某市的招商局接洽时,张华成对这项投资还信心满满。招商局负责人跟他打包票:“你把制衣厂建在我们这里,各种政策优惠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给不了的。” 按照这位负责人的说法,张华成开设在本地的制衣厂不仅会有用地、水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而且将在用工、税收等方面享受补贴。 这些条件让他心动不已:眼下各地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制衣厂的利润不断被压缩,若能在人力、水电、土地等方面获得优惠,则意味着成本的大幅下降。 然而,厂房刚建起来就风波不断:国土资源部门告知这个厂侵占了规划绿地,必须重新改建;生产线已从外地运来安装,环保部门的审批许可却迟迟办不下来…… 一开始,张华成还能找招商局帮忙协调解决问题,时间一长,招商局负责人对他的各种诉求总是找理由推脱,到后来,直接不接电话,不回短信,登门拜访也见不到人。 生意圈里的朋友告诉张华成,招商局只管招商引资,招来引来后,企业在地方遇到什么麻烦,招商局便不再管了。“不管当时承诺有多好,把你招来了,招商局的任务就完成了。”朋友告诉张华成,招商的承诺能兑现一半就不错了。 费尽力气,工厂的生产线总算转了起来,张华成的烦恼却愈发多了:电费优惠迟迟没有落实,拿着当初与招商局签订的合同优惠条款去电力部门讨说法,电力部门却说这个条款他们并不知情;向劳动部门申请用工补贴,却被告知制衣企业不在补贴范围内…… 更令张华成着急的,是当初招商局承诺当地将在半年内建成的物流基地迟迟没有影子。后来他才知道,物流基地只是当地的一个构思,尚未通过当地规划部门论证。 “乱承诺,乱许愿。”张华成将此类招商引资比作谈恋爱结婚:婚前百依百顺万般承诺,只要进了门结成亲,即使承诺不兑现,又能如何? 前期投资、修建厂房、安装生产线等已经耗资上百万元,但用工成本、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一天便亏损一天。最后,张华成下定决心撤资,将生产线搬到外地。 “当前强调依法行政,招商局的承诺有的一看便知无法落实。”有了这次教训,张华成说,“企业投资,也要对政策法律多些了解,不能简单地把机会寄托在某个领导的承诺上。” 【对话】 守底线不是“背对背” 对话人: 张庆明 山东省政协委员、泰安市政府特邀咨询 王 斌(化名) 东北某市负责招商工作的副区长 张 勇 成都丽雅公司总经理 双向选择,招来的项目含金量提高了 问:这两年招商引资有什么变化? 王斌:前几年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地方胡乱承诺,拢到篮里都是菜,招来的企业良莠不齐、无序发展,还经常有烂尾违约的。现在环保约束加强,土地指标收紧,政府办事也更加规范,招来的项目含金量提高了。 张庆明:招商引资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仍然需要且十分必要。不能因为存在不规范问题就因噎废食。至于其中的政商关系,要强化监督问责,在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之间加上一层绝缘胶布,让招商引资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 张勇:现在的招商引资跟过去有很大不同。对地方来说,招商引资变成了招商选资。地方在选,我们企业也在选。现在不再只看招商引资时的承诺是否诱人,企业也会考察相关地方的市场环境、发展前景。 错位政绩观,直接导致乱作为、浮夸风 问:招商引资中出现的乱象,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庆明:从根本上讲,是行政审批过多过乱、市场并未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造成的。 王斌:政绩考核是指挥棒,过去盛行的“唯GDP”等政绩观,常常直接导致招商引资中的乱作为、浮夸风,成绩只是表格上的漂亮数字。 张勇:政府不能依法行政,轻诺寡信,最终企业投资不见效益,地方也贻误了发展机遇。 真正想做事业的企业家,用不着“歪门邪道” 问:就您自身感受来看,现在官商“勾肩搭背”的现象是否有所减少? 张庆明: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地方党委、政府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目标,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政商关系总体改善。当然,“勾肩搭背”等问题,也不会一下子就消除了。 王斌:从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与企业家打交道还是收敛多了,注意把握分寸。 张勇:我没有经历过官商“勾肩搭背”的情况,虽然偶尔听说过这类事情。现在不管是官还是商,都明白“勾肩搭背”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双方很容易陷入违法的境地。当前地方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真正想做一番事业的企业家,会认可诚信、守法、创新的理念,根本用不着“歪门邪道”。 有的官员怕惹麻烦,开始“躲商”“冷商” 问:当前政商关系有哪些新情况? 张庆明:在反腐高压之下,有的官员怕与企业家交往惹麻烦,采取“躲商”“冷商”的方式,政商出现“背对背”的问题,影响了企业项目的正常审批和快速落地,也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 王斌:旧有的模式打破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简政放权没跟上。而审计、问责力度强化,有的干部决策拍板力度减弱,导致部分企业陷入漫长的等待,对其资金周转、市场战略产生消极影响。 张勇:尽管营商环境趋于改善,但我感觉还是存在某些事项手续偏多、“办事难”等问题。 简政放权、理顺关系,破解政商关系症结 问:破解政商关系的症结,最需要做什么? 张庆明:建立健康正常的政商关系,必须处理好权力与市场、权力与企业的关系,按照“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的要求,以改革为动力,以法治为保障,以最强力度、最快速度推进简政放权。 王斌:破解政商关系的症结,最重要的是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之前很多的前置审批,出发点不是为了规范和引导经济,而是为了免除监管责任,导致橡皮图章无谓增多、手续繁琐,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滋生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张勇:需要更加重视服务对象的需求,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摈弃“没有原则的管治”和“没有道德的商业” 问:理想的政商关系是什么样?怎样去构建? 张庆明:健康的政商关系应该像中央提出的那样,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公务人员尤其是要守住底线。一方面,要坚持法律底线思维,规范制度,完善规则。尽快研究制定并向社会公布投资负面清单和政府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和企业经营边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抵制“江湖规则”和“丛林法则”,摈弃“没有原则的管治”和“没有道德的商业”。另一方面,要增强服务意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政府要尊重企业家的发展意向,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解决实际困难,营造尊商、亲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 王斌:我期待的政商关系是灯塔和船只的关系。政府提供宏观引导和方向指引,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政商关系边界由市场规律、法律法规决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一是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许可事项,规范行政处罚,落实税收法定。能由行业监管和市场自行调整的,一律放弃前置审批;二是推进招商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国有土地价格确认、地方税减免等举措,必须依法确认,坚决杜绝“土政策”;三是加强监督。 张勇:彼此尊重、良性互动,这应是政商关系的主流。作为企业,应该强调自强自立、守法经营。企业家应该从和政府官员拉关系、搞圈子的畸形心态中摆脱出来,转变“跟在政府后、围着政府转”的计划经济思维,破除等政策、靠关系、要项目的被动消极观念。 (本报记者潘俊强、刘洪超、张文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1日 11 版) |
关键词:政商关系,职能边界,招商引资工作,新情况,新形势,陈嘉,冷商,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