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十三五”有可能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15-07-09 09:30:58

  ●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速一路下行。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将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释放出需求面和供给面的巨大潜力,凝聚起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

  ●新一轮上升周期不是单纯地让经济增速适度回升起来,更不是要重回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状态,而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回升。

  2015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之年。近日,习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要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将会有哪些特点?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宏观调控应如何发力?带着这些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研究员。

  “十三五”开局之年所面临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

  《经济参考报》: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您认为,从经济周期角度来看,明年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有哪些新特点?

  刘树成:2016年所面临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一个显著特点是我国经济增速在2007年达到14.2%的高峰之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经济增速略有上升,达到10.4%,但总的看,到2015年,已连续8年处于下行调整之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并不是以近10%的高速直线增长的。从经济增长率波动10年左右的中长周期来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经历了三次上升与回落的波动过程。

  第一次上升是1982—1984年。GDP增长率从1981年5.2%的低谷,上升到1984年15.2%的高峰。

  第一次回落是1985—1990年。GDP增长率从1984年15.2%的高峰,回落到1990年3.8%的低谷,下行调整了6年。

  第二次上升是1991—1992年。GDP增长率从1990年3.8%的低谷,上升到1992年14.2%的高峰。

  第二次回落是1993—1999年。GDP增长率从1992年14.2%的高峰,回落到1999年7.6%的低谷,下行调整了7年。

  第三次上升是2000—2007年。GDP增长率从1999年7.6%的低谷,上升到2007年14.2%的高峰。

  第三次回落是2008—2015年。GDP增长率从2007年14.2%的高峰,回落到2015年7%的低谷,回落7.2个百分点,下行调整了8年。是上述三次回落中历时最长的一次。

  “十三五”时期经济走势存在四种可能

  《经济参考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十三五”时期的宏观经济走势与此前的高增长时期相比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您认为,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刘树成:对于“十三五”时期的宏观经济走势,我认为大约有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一路下行。由7%,降到6.5%,到2020年降到6%或更低。政策含义:宏观调控不再守下限和保下限,而使下限不断下移。

  第二种可能性,一路走平。在7%左右一路走平。政策含义:继续守下限。

  第三种可能性,重返10%以上的高增长。政策含义:强刺激。但是这种可能性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为什么又把它作为第三种可能性呢?因为现在有人不愿意讲“回升”,认为“宏观调控只为托底,不为抬高”。如果你说经济增速会出现回升,就说你要重回10%以上高增长的老路。所以,这里就作为第三种可能性单列出来了。

  第四种可能性,遵循经济波动规律,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上下限之间正常波动。

  我主张要争取以上第四种可能性,但这并不容易。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十三五,上升周期,经济增速,GDP增长率
责任编辑:丁丽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