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恐合作形式严峻 亟需摈弃双重标准
法国、突尼斯和科威特26日接连遭遇恐怖袭击,造成近300人死伤。事件发生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制造了发生在科威特和突尼斯的袭击事件。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事件不仅预示着恐怖势力伺机发动袭击的野心愈发膨胀,更凸显出全球反恐合作面临的挑战和严峻形势。 那么,是什么把叙利亚、伊拉克等地的年轻人推向恐怖主义深渊?全球反恐合作到底难在哪儿? 瑞士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副主任穆罕默德·马哈茂德·欧德27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上说,今后一段时间,全球可能将面临密集的恐怖袭击威胁。 美国五角大楼官员认为,与“基地”组织相比,“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更注重特殊日期的选择,7月4日美国独立日活动恐怕会成为它们的重点目标之一。 美国国家安全局研究员戴维·因塞拉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美国已经进入自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最紧张的时期”。这家媒体援引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恐怖主义报告说,去年全球恐怖袭击事件较前一年增长35%,美国本土恐怖分子人数显著增加,先前防范恐怖分子入境的举措已难以应对新的局面。 阿联酋文化、青年、社区发展部部长顾问阿里夫·纳赛尔27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世界和平论坛上说,“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发动的恐怖袭击特点之一是执行者均为年轻男性。 究其原因,纳赛尔说,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年轻人面临多重困境,包括政治参与度低、工作机会有限、初等教育宗教化、地区基层组织缺失、传统部落建制退化、全球化进程中背井离乡的穆斯林在西方国家缺乏身份认同等。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互相作用,导致一些年轻人逐渐被推向恐怖主义的泥淖。 美国耶鲁法学院教授格维尔茨·保罗在论坛上说,全球反恐战略尚无明确方向,国际合作面临诸多困难。譬如,叙利亚、伊拉克等“恐怖主义重灾区”政府领导层对反恐问题认识不足,加之当地军警缺乏训练,反恐能力有限。此外,一些国家在反恐情报分享上难以协调立场,导致合作难以推进。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在论坛上指出,对“恐怖主义”的界定需要公正谨慎,特别注意不能持双重标准。目前,国际上认定恐怖主义有三个要素:极端暴力、无差别杀伤以及造成社会恐慌。 就恐怖主义的界定问题,来自阿联酋、索马里、哈萨克斯坦和尼日利亚的代表也表达了各自观点。他们认为,如今所说的“恐怖主义”都是被“反恐”的国际主流话语所定义。阿联酋文化、青年、社区发展部部长顾问纳赛尔说,“恐怖主义”一词有时被用来反对某个意识形态,在另一些国家则被用来指代腐败政权,还有一些以反殖民主义为口号的组织也被定义为恐怖组织。换句话说,各国社会政治背景不同导致对“恐怖主义”的定义不同,这加大了国际反恐合作的难度。 尼日利亚一名与会代表认为,法国等国在反恐政策上扩大了打击对象的范围和概念,甚至触及民族习惯、伤害民族感情,这样的政策很容易被恐怖分子利用,进而煽动更多年轻人走向极端。(蔺妍)(新华社特稿) |
关键词:恐怖主义,反恐,双重标准,反恐政策,反恐情报,伊斯兰国,国际反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