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已经从文化治理的角度,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地方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肤浅、片面,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唱唱跳跳”图个热闹
在苏州街头,市民通过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获得借阅服务;在云南的边境线上,村民们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方便获取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在上海、重庆等地,通过政府采购,各种免费、高水准的文化演出让艺术欣赏“零门槛”……在全国各地,这样的公共文化“福利”已不鲜见。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该体系不仅成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大保障,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大屏障。《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在我国九省市调研了解到,面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蓬勃、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从文化“治理”的角度和手段介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文化载体,将之作为提升民族文明素养、塑造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载体和辅助手段。
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前沿阵地”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部分发达省份已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中西部地区也逐步消灭欠账,将设施设备直接送到社区、村头。本刊记者调研了解到,这些遍布城乡的载体已经搭载了国家和各级政府配套的人、财、物,形成了日渐良好的运转态势。各地宣传、文化、文明办等部门也有计划地利用这些前沿阵地,开展有效互动,逐步形成合力。
一方面,通过均等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确保核心价值观落地。甘肃省今年将新建3000个“乡村舞台”以及60个“文化集市”,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方面的人、财、物。陕西省逐步在镇村文化示范点建设中结合当地特色融入传统文化,并将文化活动和传统文化形式相结合。
贵州龙里县委宣传部部长汪永丽介绍,龙里县文化馆从2013年起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做活动。“文化聚拢人气,过去我们组织老百姓开会、宣传一些国家政策很难召集,现在用唱歌跳舞的形式就能让老百姓主动参与、接受宣传教育。”
另一方面,在活动设计和内容供给上凸显传统文化精髓,活态传承民间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江苏省文化厅从2007年起推出“文化民生基层文艺巡演”,2010年起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保障巡演顺利运行,演出的节目从下面的演出选上来,上面的演出送下去“两条腿”走路。江苏省文化馆副馆长李萍说,他们倾向挑选反映地域传统特色文化和弘扬传统美德的节目。这样,“既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活态保护,也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演出活态传承,一些原本式微的传统剧目,现在重获登台的机会,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些民族地区还将民族特色文化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结合,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发展。云南省德宏州是景颇族和傣族少数民族自治州,当地利用文化广场和基层站室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如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节等。2014年,以“我的中国梦”文化体育进万家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还将舞台搬到了缅甸木姐,将文化大篷车开出了国门。德宏州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方桄明说,通过文化活动既保护、传承、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也能促进边疆地区的民族繁荣发展。
各地还探索以免费或低票价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纳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促进市民文明素养养成。
上海市从2014年起在城市核心区开辟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草坪音乐广场,免费向公众提供高水准的演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介绍,有一次乐团演出当天下着大雨,但观众依然络绎不绝,达到约六万人,全场没有固定座位,观众可站也可席地而坐,秩序井然。“没有穹顶的大剧院辐射力很强,不仅能提高古典音乐的普及,对提高国民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蒯大申说,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和意识应从重“文”到重“化”,要通过向全社会提供“正能量”、“有优质精神养料”的文化,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练就广大群众文化自信的新品质。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多效良方”
本刊记者在湖北武汉、云南昆明、江苏南京等多地调研中发现,当地一些街道、社区在综合治理中,通过举办“邻里文化节”、“邻里艺术节”、“和谐邻里节”等活动,消除人际关系的冷淡、隔膜,营造邻里关怀互助的氛围。这类活动由政府搭台,组织者、参与者、评委都是居民。“以前是你管我听,现在是共同治理,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宁说。
四川省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作平文化大院”是农民王作平的家,王作平凭着对文化艺术的一片爱心,将这个农家小院发展成为当地村民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当地乡村文化的展示中心,一些当地的矛盾也在群众的密切交流中消弭于无形。
重庆民安华福公租房社区集中居住着打工人员,有关部门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文化需求对接后,有针对性地提供10多场活动,包括流动图书车进社区、五光十色电影季等,获得很好的反响。重庆云阳县组织策划“和文化”文艺演出,围绕“和文化”成功化解社会矛盾的典型案例和课题,举办“和文化”征文、讲座、演讲比赛等七大活动。
而在上海,政府部门通过市、区、县公共文化资源的配送机制,缩小中心城区和边远郊县之间的文化差距,在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同时,将“天平”向边远郊县、特殊人群倾斜,以保障其文化权益。据介绍,上海在配送展览、演出、讲座等优质文化资源时规定,郊县比中心城区可以多得30%。此举有力缩小了公共文化的“城乡差距”。上海石门二路社区针对为事业在上海打拼的“新上海人”,从2011年就推出了“共享文化天空——社区弱势群体关爱项目”,给他们提供各类文化服务,如实用的“上海话课程”、科技知识培训等。上海几乎每个社区都有针对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昆明市盘龙区桃园社区,聚集了傣族、回族等多民族的居民。2011年该社区成立文化沟通协会,以文化促沟通、促交流。社区党委书记王芳说,通过与傣味餐厅的打工仔合作组织泼水节等民族文化活动、邀请回族打工仔免费使用社区电子阅览室上网等方式,社区实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谐相处,多年未发生因民族矛盾导致的治安事件。当地傣味餐厅的老板还将她收藏多年的少数民族服饰、头饰放在社区文化站进行陈列和免费展出。
从重“文”到重“化”仍需创新
本刊记者调研了解到,一些地方已经从文化治理的角度,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地方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肤浅、片面,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是“唱唱跳跳”图个热闹。
据了解,当前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大多以综艺演出活动为主题,通常是一个舞台、一套音响、几支队伍、几个节目,美术书法展、健身操比赛、游园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也偶有举行。活动主办方多是基层文化站、文化室,演出主体多是业余文艺团队或文艺爱好者,其中以离退休老人或家庭妇女为骨干。演出内容单一,大多以歌舞类节目为主,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雷同。这就导致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常年是一些“老面孔”,节目也是年年重复,难以吸引眼光不断提高的观众,尤其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大量综艺演出活动在思想内涵和价值引领上也有一些欠缺。本刊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仍停留在就文化办文化、送文化的阶段,满足于组织老百姓唱唱跳跳、热热闹闹,搞活动的时候拍拍照片,然后做好台账应付考核和检查。一些地方虽然也举办冠有“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字样的文体演出活动,可基本形式仍然是一台热闹的广场舞会。
部分干部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以文化人,但在具体实践中不善抓、不会管,对如何落实核心价值观缺乏思路。西部某省文化厅厅长说,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头疼的还是内容建设。云南省昆明市文广体局负责人说,当前一些基层文化系统还存在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的工作惯性。很多工作,基层的主创力不足,只等着上级布置任务,下级应付了事。上级推一下,下级动一下。有些基层存在不善抓落实、不会抓落实,在落实、落小、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思考不够,研究不够,探索不够。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永恒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归根结底是要发挥四个作用,即:提升老百姓文化素养,提升老百姓文明素质,培养公民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根本意义则在于,通过文化服务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精神养料,从而助力社会治理,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