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精细化模式
立法、市场、科技:精细化治理的三大利器 北方的风,刚硬顽固,携沙带尘,可也去霾除雾,带来朗朗乾坤。 2014年10月,当一场严重的雾霾袭击北京之时,网络上疯传的一句话让生活在京津冀的人民一阵苦笑:“别着急,风已经到张家口了,蓝天就要来了”。 重大活动,突击关停,“APEC蓝”以及“XX蓝”等新网词,欣喜中透着无奈。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环委会主任张工表示坦言:“环境治理,尤其是空气质量改善,是‘天不藏奸’,需要一点一滴的付出,要把一丝一缕的污染当作深恶痛绝的恶敌。” 等风来、靠突击,诚然可以积累一些试验性数据,有助于研究污染的成因。但长期来看,真解决问题必须有过硬的武器。京津冀三地近年来的大气污染防治实践表明,留住蓝天白云,还是要全面依靠法律、市场和科技的力量。 ——靠立法 除了国家层面出台“大气十条”、新《环保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外,京津冀地区近年来针对大气污染也纷纷出台了相关地方条例,不断细化的法律约束,保证了各地能够对污染大气的行为进行精确打击。 天津不仅出台《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也同时出台“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作为配套文件,使得每种情形应该如何处罚、罚款多少元有了明确依据。比如,锅炉超标排放,最高罚款可达100万元。 ——靠市场 防治污染要日趋精细化,市场的作用就必须凸显。 温室气体虽然不是污染物,却可能诱发污染。2013年至2014年,全国七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相继启动交易,北京、天津是其中两大试点,可以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前提下,让企业间交易碳排放指标,降低整个社会的减排成本。 此外,京津冀也不断通过调整污染物排放价格引导企业走向环保。自2014年7月起,天津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大幅提升,并实施阶梯式差别收费,排放越少,缴费越少,提升了企业减排的自觉性。 ——靠科技 新兴科技手段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的精细化战争中不断运用。 2015年3月中旬,环境保护部利用无人机对河北省邯郸市开展执法检查。采用航拍及夜间红外技术空中巡查,发现大气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夜间治污设施停运、烟气排放超标、在建建设项目等问题线索,并由当地环保部门进行处罚。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邹首民介绍说,环境保护部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运用好无人机这一“秘密武器”,不定期对重点区域开展空中巡查,实现无人机执法检查常态化,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 其实,还有一个利器: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环境共同呵护。 |
关键词:大气污染,京津冀,精细化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