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原董事长们谈海外并购:不因它便宜才买
傅成玉 周吉平 王宜林 【封面故事】“三桶油”(原)董事长谈海外并购 《中国经济周刊》 实习生 刘钊 综合报道 中石油1993年开始走出国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2011年起海外作业产量就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超过5000万吨。中石化海外并购资产已涵盖非常规天然气、海上油气资源等前沿领域。中海油经过多年的海外发展,资产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及地区。在“三桶油”出海风起云涌之时,从“三桶油”的前董事长在任时不同场合的表述,能对其海外并购战略探知一二。 海外并购应坚持风险管控与本土化 中石化前董事长傅成玉一直很支持石油企业海外并购,他于2006年,还在任中海油董事长时曾表示,“按我们现在对自己的了解,中国企业,在整体管理水平上,还达不到西方一流公司的程度。但是你不能因为管理水平还有差距,就非要等到将来什么时候才去做,等慢慢建好了再走,那咱们还来得及吗?你必须得两步并成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过,傅成玉也强调了企业海外并购应该注意风险,讲求效率,“过去决定投资与否看效益,现在一定要看风险。而看不到风险正是最大的风险。我们去收购公司,最终不是看贵贱,最重要的是到手能不能增值,这个搞不明白,风险可能就跟着你了。100美元的资产现在跌到 1美元,是很便宜。但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便宜才买。我们中国的企业要心里清楚你想要什么,便宜不是目的,买来让它增值才是目的。如果不能增值,给你也不能要。” 中海油前董事长王宜林在表述中海油审慎的并购战略时,也认为遵循“3R”原则(资源、回报和风险)是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提。 中石油前董事长周吉平在谈到海外并购的具体方式时强调,推动国际化的进程是实施海外战略的重要部分,国际化的推进首先是本土化,中石油在中亚和非洲国家的当地雇员超过90%。本土化是资源国的要求,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本土化才能长期化。 傅成玉则把本土化讲得更为详尽,“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应走合作之路,不要简单收购公司。西方文化里,收购就是 ‘我赢了,你出局’。我们要与此不同。我们不是强调一旦买了这家公司,就把原有的员工驱逐掉,而还是要让这些员工继续在公司里工作。因为对市场比较了解,所以他们可以比我们做得更好,他们知道怎么和政府、客户以及利益方打交道。” 全球将受益于中国油企走出去 2013年,在中石油股东大会后的媒体见面会上,周吉平在回应海外发展与能源安全问题时表示,“中石油的核心价值观仍是‘我为祖国献石油’,这个口号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建设海外大庆战略,中石油海外发展不是为了抢资源,我们走出去为世界能源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包括投资技术和经验,对油气行业都发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周吉平在回应海外发展与能源安全问题时,如是说。 傅成玉在主政中海油与中石化时,都强调了石油企业走出去不仅是为了单保一国,“中海油是能源企业,在海外的正常企业行为常常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把中海油‘走出去’和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自然挂钩,这是一个最大的误会,也是对能源市场最大的不理解。我们不是要把资源都搬到中国来。中海油在世界各地产那么多油,并没有都运到中国来。我在当地卖了油拿了钱,可以再进口。世界石油市场是开放的,中国需要油,可以从市场上买。” |
关键词:海外并购,中海油,权益产量,中石油,三桶油,能源安全,中石化,3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