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年俗大搜索
接家堂 冀中南部地区流行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习俗。一般在除夕入夜前,到墓地或村口路边进行。由男性长辈领儿孙手持香束、烧纸和鞭炮,至村头道口去“接家堂”,又称“接爷爷奶奶”。南宫市“接祖宗”活动在大年三十早饭前进行,先持香到村外,叩拜迎接,祖先之灵到家后,每逢饭时,必先在祖宗牌位前供上饭菜,尔后全家方可吃饭,直到正月初五(有的正月初二)将祖宗“送走”为止。 扔愁帽 这一独特年俗流传在邯郸一带。在除夕夜深人静时,人们把头上戴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清扫到墙旮旯,到正月十五夜烤“柏灵火”时烧掉。据说,可以扔掉过去一年的旧愁,迎来新一年的喜庆。相传此俗源起战国时期,秦将章邯攻破赵都邯郸后,大肆烧杀抢掠。赵国人为逃避秦军的杀戮,士人摘掉士帽,商人扔掉商帽,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了统一的士服士帽、商服商帽。赵国人不忘亡国之耻,就改在每年除夕,用以新换旧的名义,把帽子偷偷扔掉,名为驱赶一年晦气,由此沿袭成俗。 迎喜神 冀西北农牧区流行赛马迎喜神的习俗,初一上午,家家备好香纸供品和一捆干柴,马鬃马尾拴上红布条,走出村外,燃起大堆旺火,家家都向旺火上添柴,寓众人捧柴火焰高。而后烧香敬纸叩首,互相作揖问好。后将供品施于牛倌。再汇集全村马匹即行开赛,赛手上马后全朝喜神方向疾驰,跑出二、三里后原路返回,优胜者誉“千里马”和最佳骑手。迎喜神赛马会后,各家祭祖上坟。 沤岁、游庙 邯郸邢台一带大年初一有两项独特风俗,一是“沤岁”,二是“游庙”。“沤岁”是在初一拂晓前,在院内堆起棉花秸、芝麻秸、柏枝和木柴,将其点燃,只让其冒烟,不使其起明火,名曰“沤岁”,岁与祟谐音,意在沤去一切邪祟、烦恼和不顺利之事,争得新年万事如意。“游庙”即在大拜年结束之后,全村能走动的人再聚拢一起,列队到本村(镇)庙堂前,给神仙去拜年。届时村民列队,最前面的挑起一挂长鞭,紧随其后是彩旗、锣鼓。 祈卜年景 冀中地区流传着以秸豆卜年的习俗,正月初一,用一根秫秸棍,钻12个眼,每眼代表一个月,然后把12粒黄豆镶在眼内,把它泡在水缸里,三天后观其豆,哪个涨得大,哪月雨水就大。冀东地区还流传着“元旦日清明,年丰人安宁;元旦日风雨,米贵蚕儿稀”,以及“正月初一发西风,十个牛栏九个空”等民谚,是观天气预测年景的古俗。 送穷 张家口宣化一带正月初五“破五”送穷的习俗,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纸人身背纸袋,将屋内从初一以来积存的垃圾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爆竹烧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还有童谣流传:五穷媳妇五穷排,家家户户送出来,不论秃、瞎全送出,富裕光景就会来。 祀鼠日 在藁城、正定、石家庄一带流行,正月初十是老鼠节,“老鼠嫁女”、“老鼠娶亲日”的习俗,各家都把米面之物放置于空地上,焚香祀鼠,同时,用面蒸成10个小面丸供奉,据说,此举可以终年免除老鼠的侵扰。新河县以正月十二为“鼠节”,又称“看火节”。晚上,各家将旧鞋呈“井”字形码起,点燃后,人们在火上烤馍吃、烤身体,可免生杂病。 烤柏灵火 保定地区正月十六,男女老少逛寺庙、游城墙、登山、走桥,尽情耍笑,曰“遛百病”,夜幕降临后,人们将拣来的柏树枝、柏树叶和各家收集来的破笤帚、扫帚、炊帚疙瘩放在火上燃烧,大人孩子围着烤火,曰“烤柏灵火”,以求驱邪除病。广宗等地区还要“烤食物”,人们把枣花、馍馍、饺子、黏团子之类的食品放火上同烤,祈求消病。 祭灯 辛集一带农村流行“祭灯”过年的习俗,祭灯是用蒸熟的黏米面制作成十二生肖和各种造型的灯盏底座,栽插上用香油或花生油浸泡的纸捻,点燃之后放在屋内、院外各处进行祭祀。十二生肖灯各有固定的摆放位置,不得错放。张家口蔚县上苏庄一带,有元宵节“拜灯山”的习俗。上苏庄堡内南端的灯山楼,高达三丈,一个巨大的梯式木架上要排上灯碗,届时点燃敬祀火神。祈求村里人生活更加兴旺发达,国富民强,天下太平。 还愿杆子、祖宗板 承德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在春节习俗上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满族人过年突出祭祖的活动,一进腊月,大家都会在自家院里最为显著的位置立一个“还愿杆子”(满语“索罗杆”),杆顶挂个斗形的容器,里面放上肉等饭食,供飞来的喜鹊食用。这个习俗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当年喜鹊救过努尔哈赤的性命,从那以后满族人都会进行这个祭祀活动。大年三十当天,他们还会在自家西墙上悬挂“祖宗板”,清晨祭祖。 |
关键词:年俗,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