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写在唐山抗震38周年之际
向海发展,吞吐天下风云 虽然唐山同大多数沿海城市一样,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适宜建港的海岸线,但一提起唐山,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它和煤炭、钢铁联系在一起,这座依煤而建、由钢而兴的工业重镇在人们的印象中,早就被打上了“资源型城市”的烙印。 国内外一个个资源型城市的衰落,让唐山的决策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扫视这片北有燕山,中有平原,南部临海的土地,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唐山200公里的海岸线上——唐山要想发展,摘掉资源依赖型的帽子,只有向沿海挺进,充分利用和发挥海洋资源,变内陆资源型为沿海开放型发展模式。 1988年,唐山被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当时的市领导班子更加坚定决心,打造自己的出海口。1989年,唐山港经过几年筹划正式上马。1991年,唐山港简易通航。1993年7月,唐山市政府和北京签署了联合建港协议,唐山港就此更名为京唐港。1997年,京唐港正式对国际通航,结束了唐山有海无港的历史。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京唐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3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01亿吨,已位居全国港口前列。 在京唐港建设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梦想在决策者们的心中开始酝酿。 1992年,首钢收购了秘鲁的最大铁矿。为了降低运输成本,时任首钢党委书记的周冠武开始有意寻找建造首钢自己的专用矿石码头。当年,首钢聘请了前苏联及国内著名的建港专家对我国海岸线从北到南进行了全面考察研究,最后专家们的目光定格在曹妃甸:“这是建造深水大港最理想的地方。”就在首钢组织专家在曹妃甸勘测时,这个海中的小岛,同样也吸引了唐山决策者的目光。 1992年,唐山市邀请了刘济舟、邱大洪等国内著名建港专家召开论证会。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曹妃甸港自然条件优越,是首钢进口矿石的最佳港址,建设20万吨级开敞式码头是可行的。专家们的意见点燃了唐山决策者心中蕴藏已久的大港梦。 既然唐山能以无与伦比的勇气再起于废墟之上,便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对一座海港的创建热情。曹妃甸如此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使颇有战略眼光的唐山决策者铁下心来要建造自己的深水大港,把发展经济的主战场向200公里海岸线推进。把工业重心向沿海转移,建造海洋经济产业带,为唐山的未来发展注入活力。 从最初的矿石码头、石油码头,到后来因市场需求谋划的煤炭下水码头、深冷天然气码头;从单一的港口到现在的前港后厂式的临港工业区,省市的决策者们在尽情勾画着他们心中的宏伟蓝图。 2003年,我市正式拉起曹妃甸开发建设的帷幕。经过十年的发展,曹妃甸累计完成投资3000多亿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显著提升。今天,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已经屹立于渤海之滨,其蔚蓝色的港湾吊塔林立、灯火通明、巨轮穿梭,正以其宏大的吞吐能力与世界著名港口比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关键时期,曹妃甸工业区正与京津全面对接,将在京津城市功能疏解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共有19家央企和北京企业落户曹妃甸,总投资达1446亿元。 而以其为核心,以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和乐亭、丰南、滦南等县区为支撑的沿海经济隆起带已形成规模,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成为唐山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 这个面向世界的大港的背后依托——傲立渤海之滨、吞吐天下风云的新唐山已经崛起。 |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抗震,京唐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