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河北 > 聚焦河北

称不文明者为“蝗虫”失了分寸

来源: 河北青年报  
2013-11-11 10:01:04
分享:

  昨日11时,“北京地铁”在其官微附图指责不文明乘坐行为:“‘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北京首都的宽容大度为人称道,但有时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对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引发舆论哗然。

  地铁是公共空间,乘客应遵守文明准则。毋庸置疑,在地铁上乱扔垃圾属于陋习,有违公德。作为地铁公司,提醒乘客守则,也有必要。但谴责不文明行为,也应恪守文明,理性表达。

  遗憾的是,涉事地铁公司却在官微上,将不文明行径称作“蝗虫过境”。“蝗虫说”,在舆论解读中无疑带着贬义色彩:苏轼就曾以“飞蝗来时半天黑”,形容蝗灾可怕;如今,它已变成人身攻击、形象丑化、尊严辱没的惯常表达。因此,“蝗虫”难免激起公众敏感情绪。

  以非文明用语谴责不文明行径,显然有失分寸。虑及地铁公司的“公共服务者”属性,它遭受诟病也属必然:既然以提供公共服务为旨归,就该遵循文明规范,努力提升服务品质。对不文明行径当因势利导、合理纠偏,否则便是角色背离。

  更何况,微博中所涉及的10号线,仅在10月份便6次发生事故,若单向地斥责不文明行为,而忘忽了服务质量改善,不免会引起“律人从严”的诟病。

  实质上,从微博内容看,它也限定了谴责对象范畴——“恶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但就语气而言,它极易让人觉得,裹着某种排外情绪,是对外地人加以“污名化”。而“宽容过了头也是最大的诟病”“这里不欢迎你”等说法,听上去姿态太过高挑,也让人感到不舒服。

  当然,也有网民指出,公众对“蝗虫说”口诛笔伐,实属过敏。它针对的只是在地铁上贴、发小广告者,舆论审视时不宜恶意揣测,将“打击面”扩大化。这看似堂皇却无法回避要害:就算是给地铁制造“牛皮癣”者,给其扣上“蝗虫”帽子,也有失妥当,尤其是公共服务部门,更应谨言慎行。

  正如部分人所指的,地铁上垃圾乱扔,确应鞭挞,但这也跟对应的设计缺漏有关:目前,在北京等地,地铁站里或车厢内尚无垃圾桶,许多乘客的垃圾无处放置。基于此,地铁方面或许可考虑民众诉求,为“扔垃圾”提供出口。

  而今,“惹事”微博已遭删除。它或许只是微博管理人员“失言”,还可能是黑客“滋事”,但无论如何,“蝗虫说”渲染的情绪有悖于情理。它在官微“现身”,暴露的轻佻心态或工作疏忽亟待省思。 -仲鸣

关键词:不文明,乘车,北京地铁,蝗虫责任编辑: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