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饼2.0版:
从“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利用物联网技术吃月饼
打开邮箱,朋友寄来一盒电子“月饼”。按照提示操作下去,“月饼”被切开后,就分成数层祝福语:第一层是“幸福”、第二层是“欢乐”、第三层是“美好”……“月饼”越大,层次就越多,包含的祝福也就越多。
过去苏东坡吃个月饼就能生发出“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兴致。今天的人已经很难吃下一个完整的月饼了。那好,给您一个光能看不能吃的电子月饼。
和面、调馅、打鸡蛋、烤箱烘烤……这一系列的做月饼流程在网上被一一再现,而做饼人需要做的只是依次点击鼠标。当然,除了这些正规流程之外,做饼人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口味,并对做好的“月饼”加以各种装饰,从表皮上的花纹一直到包装的礼盒,都可以进行自主选择。
不过,不真吃点儿月饼可不算过节。10年前,我们可以登录这个网站:www.chinesemooncake.com。这是当时惟一与邮政部门合作进行网上月饼销售的网站,可提供全球月饼邮寄服务。
10年后,这种方式已经烂大街了。现在更时兴的是利用物联网时代的先行者——二维码技术买月饼、送月饼。
消费者无论在某个月饼品牌的门店还是在网店,购买月饼后可以直接收到二维码电子月饼券,再用短信转发的方式赠送给亲友。亲友去门店一刷,就能获取月饼了。
3.团圆2.0版:
乡土中国全家团聚,城市中国靠千里传音实现团圆零距离
对于农耕社会的主体——农民来说,农历八月十五,水稻正在孕穗,这时正处于农活第一次较长间歇期的中间。全家人团聚具有现实合理性。
如今,乡土中国正迈向城市中国,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社会。生活节奏在加快,团聚却变得稀缺。
难怪有人感叹,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流逝。但是,时代在变迁,团圆的情怀不会变,只是需要合适的方式激活。
“哈罗、哈罗,我在武汉,不能回家,在中秋到来之际,祝你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远在武汉的安徽人马勇滔给朋友陈辉民发来微信语音祝福。这让陈辉民感到很新鲜。
马勇滔是安徽铜陵漂在武汉的打工族。他不仅给好友发去了语音祝福,还给家人发去语音:“爸妈身体还好吧,中秋回不来了,国庆一定回家,让姐多回家,帮你们多做点家务吧。”
像马勇滔这样的身在异乡人千千万万,在城镇化水平不高的现阶段,团圆成了奢侈品。还好,新技术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缺憾。比如微信提供的语音对讲、图片视频交流功能,比起打电话、发短信,更多了些直观可见的情感表达。
从短信到微信,从文字到语音,通讯的发达让节日祝福更加多样化、迅捷化。中秋节2.0版本上线至今,应该说初步实现了古老节日现代化的任务,更证明了传统节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努力跟上创新的步伐,适应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中秋节将来升级到3.0、4.0、5.0版本,都不在话下。